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舞後無痕I

時代篇

舞後無痕I

  • 時間:2009/09/28
  • 地點:國家音樂廳
  • 指 揮/金希文
  • 女高音/陳美玲
  • 男中音/林中光

『音契時代篇』秉持對當今現象,以音樂提出或反映人生,如何找到一條真正值得追尋的人生路。音契將於9月28日週一晚間7:30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舞後無痕-音契時代篇】音樂會,節目上半場演出葛拉祖諾夫《降E大調第4號交響曲》,才氣縱橫的俄國作曲家葛拉祖諾夫,其作品裡充滿流暢的狂想,高明之對位手法,還有優美旋律,都極為動人。本曲首演於1894年,此曲帶著農民歌曲的芬芳和抒情史詩的語調,技巧熟練且充滿靈感,被學術界推崇為葛氏最佳作品之一。 下半場演出伯恩斯坦《康地德序曲》,此曲在1957年被其改寫後,幾乎一夜之間成為管絃樂團的標準曲目,曲子洋溢著美式的音樂語言,引人進入“美國夢”中,藉此窺探「物質崇拜」與「人類靈魂深處的意義」兩者,究竟何為「一切都是為了在這最好的世界中有最好的結果」?拉威爾《華爾茲舞曲》這首曲子的開頭表達著對過去絢爛奢華的回顧,最後進入動盪不安的悲慘結局,拉威爾似乎一針見血的評論著當時社會政治的腐爛──象徵著20世紀第一個粉碎的夢。 還有兩首金希文老師的作品《痕跡》及台灣首演《舞後無痕》當中的兩部“踩夢”及“馭海”,特別邀請女高音陳美玲及男中音林中光擔綱此曲要角之獨唱,由女高音飾演舞者,男中音則飾演舞者內心的對話,描繪出舞者理性與感性的交織,合唱則唱出旁觀者的觀察和質疑。十六年前,《痕跡》的誕生,是因著作曲家對自己、對社會的省思與期待。十六年後,作曲家結合詩與戲劇,創作出音樂詩劇《舞後無痕》,音樂中舞者掙扎的想要在自己的舞碼中找到生命的價值,主角改編舞碼、轉換舞台,然而她內心仍然被一種憂鬱的空虛所盤踞著。在時間的考驗中,究竟人終其一生不停的“舞動”,最後留下什麼樣的“痕跡”?還是如21世紀的台灣舞曲《舞後無痕》中的舞者一般掙扎至死?期由音樂與人生這個大課題緊密環扣進而由衷感悟人生真意。

演出曲目

小約翰史特勞斯:《波斯舞曲》
拉威爾:《大圓舞曲》
龐開立:<時辰之舞>選自《喬康達》
金希文:《舞後無痕,寫給女高音,男中音,合唱團,及大型管弦樂團的音樂詩劇》
金希文:《痕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