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榮耀之盼》

人文樂篇

《榮耀之盼》

  • 時間:2024/09/29
  • 地點:國家音樂廳
  • 指 揮/王雅蕙
  • 女高音/耿 立
  •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 合唱指導/盧文萱、林舉嫻

今年音契成立40週年的第二場音樂會,人文樂篇「榮耀之盼」音樂會,將由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的奠基之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開場。作曲家從史提芬.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1842-1898)的田園詩『牧神的午後』(L’Après-midi d’un faune)中獲得靈感,打破了後期浪漫派過度濫情及戲劇化的風格,開啟當時現代音樂另一番風貌。脫離大小調的束縛,大膽的增加和聲及音階聲響的可能性,形成音樂上透明、細膩、音色多變、節奏自由,但仍然在傳統西方音樂中取得平衡,對當時來說是全新的管弦樂色彩。 而貝多芬最為人知的第五號交響曲,更是充分訴說與命運對抗的心情轉折。當時的他耳疾日漸嚴重,已無法與人正常交談,但他正處於聲望極高、創作力旺盛的時期,延續第三號交響曲的聲勢,他開始求諸於內心世界。此曲精鍊緊湊的結構,在“命運動機”的建構下,於四個樂章中發展到極致。從第一樂章作曲家自己所說『命運敲門的聲音』開始,表現內心掙扎的情緒,鬼哭神嚎的厄運。到第二樂章的田園風格、平靜愉悅的開場,與第一樂章形成強烈的對比,在不斷地變奏下,有心中迎向光明的盼望。第三、四樂章一氣呵成,從低音不安的氛圍進入帶有曙光的音樂,與高音形成小小的賦格。第三樂章結尾像極了進入死蔭幽谷,而後帶入第四樂章豁然開朗的光明,為生命衝出一片天地。 我們在面臨困境時,就像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在深淵中苟延殘喘,卑微地求得生存,載浮載沈地企圖抓住一塊浮木。『穿越黑暗迎向光明』,是此曲的中心信仰,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的一生。這給我們很大的鼓舞,期許我們在面對上帝給我們的人生功課中,一步步依靠著信仰與主內弟兄姊妹的支持,一起突破極限,挑戰自我。 下半場規劃法國作曲家浦朗克的《榮耀頌》,也是一首極受好評的作品。深受德布西與斯特拉溫斯基影響的他,內化成前衛的現代音樂,個人風格強烈,在傳統調性中加入緊湊的節奏,時而俏皮明快,時而詭譎多變,有趣的旋律聲線與和聲,使得整首榮耀頌格外活潑迷人。在晚年闡述他個人的信仰,賦予個人的生命哲學,在不協和中找到前進的方向,運用多種調性展現出風情萬種的法式魅力,不愧是經典中的經典。上下半場前後呼應現代音樂的精緻與美麗,夾帶著音樂巨擘貝多芬這位生命鬥士,象徵著音契在這個世代不畏艱難,帶著大家對音契的愛護而往前邁進,歡迎愛樂者一起與我們歡慶,與我們一同在主裡讚美,迎接榮耀的時刻!

演出曲目

Debussy: Prélude à l'aprés-midi d'un Faune
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Beethoven: Symphony No.5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Poulenc: Gloria
浦朗克:《榮耀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