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上祭壇24》
祭壇前的以利亞
——談孟德爾頌的神劇《以利亞》(續上期)
三.以利亞的內容
《以利亞》的內容出自於舊約聖經列王記上十七到十九章,有關先知以利亞的記載,劇本由Julius Schubring(1806-1889)編輯,歌詞幾乎出自舊約聖經,只有一句出自新約的福音書,以路得版的聖經為依據,在英國演出時則是英文的版本,英文的翻譯則是出於William Bartholomew(1793-1867)之手,以英王欽定本聖經為依據。
全曲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分由以利亞預言以色列地將有三年旱災開始,緊接著的管絃樂序曲道出了以色列地三年旱災的恐慌,並且不間斷的合唱代表以色列民的飢渴,呼求上帝的幫助。接下來的第一個場景是以利亞與寡婦的對手戲。在旱災中上帝要以利亞躲藏到基立溪旁避難,吩咐烏鴉刁食物供應以利亞,於是以利亞吃烏鴉刁來的肉與餅,喝溪裡的水解渴,當溪水乾涸之後,上帝吩咐以利亞到西頓的撒勒法投靠一名寡婦,並且將寡婦已死的兒子救活。
三年的災荒期之後,上帝要以利亞去面見以色列國的亞哈王,當面指責他的錯誤,於是展開了第一部分的第二個主要場景,就是與拜巴力的先知在迦密山上的對決。第一部分的結束則是以利亞的勝利,巴力先知全被殺,以利亞向上帝禱告,於是天降大雨,旱相解除,以色列人民讚美上帝。第二部份開始於女高音的詠嘆調,呼籲以色列人要聽上帝的話,之後場景馬上轉到耶洗別王后的震怒,並且宣誓要殺以利亞好報巴力先知被殺之仇,結果以利亞嚇的逃到別是巴曠野的樹下,在那裡向上帝訴苦,並且求死。但是上帝卻把他帶到何烈山,在狂風、地震、大火之後以微小的聲音對他講話,並且向他吩咐接下來的任務,最後一景就是以利亞的昇天,並且預視將來必在上帝大而可畏的日子再來,終曲則是眾人同唱「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詩篇第八篇)
四.以利亞的主要角色與重要音樂
神劇《以利亞》中的主角是先知以利亞,由男低音擔任(或男中音),這使我們想到巴哈的《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 BWV244)裡面,耶穌的角色也是男低音,似乎可以看到孟德爾頌受到巴哈的影響。而另一個有趣的角色選擇是俄巴底,他是亞哈底下的大臣,代表的是一個惡王底下有敬畏之心的人,常常呼籲百姓要敬畏事奉上帝,是男高音,這又可以對照《馬太受難曲》中的傳道者,也是男高音,在受難曲中常常隨著劇情時而高亢時而悲傷。除此之外,《以利亞》中的其他角色包括了:寡婦—女高音;天使—女中音;亞哈王—男高音;耶洗別王后—女中音。並有擔任重唱的歌者數名,負責報信的男孩可以是小男孩,也有可能是女高音。合唱則代表群眾,這與《馬太受難曲》中合唱的角色類似。
五.三大神劇的比較
《以利亞》被稱為「十九世紀最重要的神劇」,與韓德爾的《彌賽亞》(Messiah, HWV56),海頓的《創世紀》(The Creation, Hob. XXI:2)並稱為三大神劇,一方面,在合唱的應用以及聖詠的寫作上師承巴哈的受難曲寫作,另一方面對於獨唱的寫作以及情境的描述可說是韓德爾與海頓的繼承人了。從劇本來看,三位編詞者都與作曲家有多次合作的經驗,但是在這三首神劇的寫作參與程度上各有不同,《彌賽亞》的詹寧斯(Charles Jennens, 1700-1773)沒能在韓德爾的寫作中有太多意見,《創世紀》的斯威頓爵士(Baron Gottfried van Swieten, 1733-1803)卻是時常與海頓溝通給意見,而孟德爾頌與Schubring之間的歧見很多,因此有很多的討論,最後孟德爾頌還自己修改了部份的劇本。《彌賽亞》之中沒有特定的角色安排,無論是宣敘調、詠嘆調或是合唱,都是按著時間的順序走下去,整個《彌賽亞》像是一篇論文一般,鉅細靡遺地敘述彌賽亞神學。到了《創世紀》,各個獨唱的角色是固定的,合唱的角色也是固定的,而其中獨唱所扮演的天使,像是早期神劇或是受難劇裡面的旁白者。但是到了孟德爾頌的《以利亞》,孟德爾頌雖然沒有很著名的歌劇留下來,但是這齣神劇卻像是歌劇一般,獨唱、合唱的角色、人物是固定的,樂曲中有對話、有劇情,戲劇性十分明顯,突顯出這齣神劇的特殊與創新,並且從孟德爾頌的寫作來看,《馬太受難曲》如同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聖保羅》是第一個果子,並且這個果子很像巴哈,而《以利亞》這個果子則是更成熟,已經發展出作曲家自己的音樂語言。
-取自 孫自弘教授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