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作曲家的心靈世界》
李斯特(上)
鋼琴發出優美的音樂充滿了房間。安靜的觀眾如痴如醉,彷彿置身於一位經驗豐富的音樂大師面前。然而在他們眼前的卻是一個十二歲的男孩,他全神貫注、皺著眉頭,努力把腿伸長才能夠踩到踏板。
他幾乎與他演奏的樂器合二為一,以一種非凡的權威和敏感的結合來敲擊琴鍵。自從莫札特以來,維也納的音樂會觀眾還沒有見過這樣的神童。他們迅速交換了贊同和懷疑的眼神。
當音樂停止時,觀眾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一個男人笨拙地走向鋼琴,耳語傳遍整個大廳:偉大的貝多芬來了。儘管幾乎完全耳聾,貝多芬還是認識到了面前這位罕見天賦的男孩。貝多芬把他抱在懷裡,親吻他的臉頰。在他的餘生中,這一刻仍然烙印在男孩法蘭茲.李斯特的記憶中。幾個月後,李斯特將被公眾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浪漫主義時代在藝術、政治和宗教方面產生了許多矛盾。這是一個新興的自我表達和個人主義的時代,也是一個開闢新天地、擴大音樂視野的時代。創新是浪漫主義者的標誌,多愁善感也是如此。很少有人能比鋼琴家與作曲家李斯特更完整地體現這些不協調。他富有想像力的職業生涯產生了許多傳奇事件。學者們對上述事件的真實性仍然存在分歧,儘管這是李斯特本人所描述的。他的多面性格難以分析,尤其難以調和他虔誠的靈性與他令人吃驚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李斯特一生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甚至在五十多歲的時候成為神職人員。另一方面,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好色之徒,從一個迷人的婚外情轉向另一個。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大師級的音樂家——可能是他那個世紀最偉大的演奏家,從孩提時代就讓歐洲的崇拜者眼花繚亂。在他漫長而多彩的一生中,這些內在的矛盾一直在他內心掙扎。
「從小到大,法蘭茲的精神自然傾向於奉獻,他對藝術的熱情與他那個時代所有的坦率特徵融合在一起,」他父親在李斯特去世時的日記中寫道。十六歲時,李斯特最喜歡的閱讀材料包括聖經、聖托馬斯.阿肯皮斯的《模仿基督》和聖徒的生活。他渴望了解有關使徒生活的故事,懇求母親閱讀聖經。基督受難的故事讓他熱淚盈眶,簡單的睡前祈禱儀式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安慰和喜悅。
李斯特對天主教信仰的強烈興趣使他渴望成為神職人員,他經常懇求父母讓他進入神學院。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反而選擇鼓勵他的音樂事業。有一次,李斯特堅持要當神父時,他的父親對他說:「你屬於音樂,不屬於宗教。愛上帝,善良而誠實,你將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這是上天賜予你的自然天賦,注定你要從事的職業。」
李斯特沒有被嚇倒,而且對上帝的熱情愈演愈烈。十七歲時,他再次淚流滿面地懇求被允許進入巴黎神學院:「我希望我能過聖徒的生活,也許會死於烈士的死亡。」就連他的母親,給他強烈的宗教和責任感,也為他信中的原始情感所困擾。他後來寫信給她說:「你知道,最親愛的母親,在我年輕的歲月裡,我如何不斷地夢想自己進入聖人的世界。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比天堂更不言自明,沒有什麼比天堂更真實和如此豐富了。祝福就像上帝的良善和憐憫一樣。」
然而,儘管他對宗教充滿熱情,李斯特卻過著放縱感官的生活。他談了許多次戀愛,與知名且地位顯赫的女性建立親密關係,例如瑪麗.達古特伯爵夫人和卡羅琳.塞恩.維特根斯坦公主,這位富有的贊助人因其神秘的宗教信仰和不斷抽雪茄而聞名!
關於李斯特漫長的浪漫史已經寫了很多,但很少強調他的信仰。的確,李斯特從未結過婚,即使在與一個或另一個情人生活多年並生了幾個私生子之後也是如此。李斯特沒有表現出對自己的事情感到尷尬或內疚的跡象,對於別人的意見和指責,他表現得相當冷漠。然而他似乎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矛盾,這導致了持續的內心動盪和抑鬱時期。
李斯特年輕時成為神父的野心受挫,他在音樂中找到了表達他的信仰和非凡才能的出口。他作為鋼琴大師的聲譽使他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音樂家。作為表演者、作曲家和教師,他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其他音樂家。李斯特也相信他有創作教會音樂的使命。他在 1856年寫信給一位朋友,聲稱:「作為一名宗教、天主教作曲家,我採取了嚴肅的立場。在我認識的作曲家中,沒有人比你卑微的僕人對宗教音樂有更強烈和更深的感情。」
李斯特思考了教會音樂的未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教會作曲家也是傳教士和牧師,在言語不足以表達情感的地方,音樂給了他們翅膀並改變了他們。」傳記作家埃莉諾.佩倫齊(Eleanor Perenzi)觀察到「李斯特可能是19世紀最偉大的宗教音樂作曲家,他獨自將學術、獨創性和奉獻精神融為一體。」另一位傳記作家範韋塞姆寫道,「李斯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深刻的宗教思想。」(待續)
取自Spiritual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y Patrick Kavana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