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上祭壇14》
越來越快
音契編輯室
美國《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報導,1990年葡萄園教會牧師布萊恩.多克森(Brian Doerksen) 發表敬拜詩歌《煉油廠的火》(Refiner’s Fire)後,美國和加拿大各地的教會唱了整整十年。
2007年巨型教會敬拜領袖喬恩.伊根(Jon Egan)寫的《得勝》(Overcome)同樣受歡迎,但北美教會只唱了大約三年。
《敬拜領袖》(Worship Leader)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首廣為傳唱的敬拜歌曲平均壽命約為30年前的三分之一。分析1988至2020年教會熱門歌曲,研究人員發現流行敬拜音樂的共同生命週期:一首詩歌通常會出現在排行榜上、持續上升、達到頂峰,然後隨著敬拜團隊將其從周日早上的曲目列表中刪除,逐漸消失。
一首敬拜歌曲流行的平均週期從10到12年縮短到僅僅3至4年。研究者認為,「歌曲總是在變化,但我們現在希望歌曲變化得更快。大環境就是這樣,這是文化。」
音樂傳播的方式推動變化的速度。1990年代,敬拜領袖在會議上學到新歌,然後,他們在教會連續三週播放同一首歌曲,跳過一週,在下一個星期日再次播放,持續十幾年定期輪換,讓會眾學習。現在敬拜領袖從Spotify、Apple Music、Amazon、iTunes、Pandora和YouTube學到新曲子。許多基督徒在串流媒體聽到新的敬拜詩歌,然後才在教會裡聽到。
這與消費模式的變化有關,正在撰寫當代基督教音樂史的波特蘭神學院神學教授沛恩(Leah Payne)說:「這是對消費模式敏感的敬拜。」杜克神學院禮儀研究學者佩雷斯(Adam Perez) 認為,新的分布模式是圍繞著「發行專輯」的型態,這意味著每個人──從詞曲作者到敬拜領袖以及會友,都專注於下一個新專輯的發行。這個模式幫助許多教會完成他們接觸和接納新人的使命。對許多會眾來說,「當下」很重要。
敬拜領袖不會想到今天有用的歌曲在10年後是否也適用,歌曲只需要與現在連結。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樣。有些教會完全不使用當代敬拜音樂。印第安納波利斯的牧師與基督教詞曲作者沙弗(Nathan Shaver)說:「唱敬拜歌曲的人有時會感到快速旋轉,讓人產生一種感覺,即沒有什麼是穩固的,沒有什麼是持久的。」不斷變化的風格和流行會讓人們覺得信仰本身就是一種時尚。
隨著COVID-19感染了數千萬人,數十萬人死亡,《道路創造者》(Way Maker)在北美各地的教會吟唱著,並在國際基督教版權機構(CCLI)的榜單上一路上升,一度佔據榜首。 明年可能就沒有了,那時教會可能不需要這首歌。
***
音樂事奉者不單是演奏演唱者,更是牧者。身處瞬息萬變的世界,音樂事奉者當思考:所傳唱的詩歌能否餵養會眾,建立信仰?詩歌除了使人與當下連結,更重要的是使人與上帝連結。進一步思考:音樂能否支撐歌詞?會眾從歌詞體認的是什麼樣的上帝?祂是今在、昔在、永在的神,或隨著排行榜載浮載沉?詩歌中並不是只要寫出聖經經文、上帝的權能、榮耀、復興……等歌詞,就能傳達文字的意義。比歌詞更大聲、更有影響力的,是音樂形態、風格、唱腔、語調、節奏、和聲,以及音樂背後的整個文化。這些無形的力量塑造人心中的神。
流行的本質是娛樂,以自我為中心,步調快速且短暫。信仰紮根是耗時費日的工程,若跟著流行走,如何培養鍛鍊超越眼見、不憑感覺的信心?
時代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若拒絕面對時代,會與時代脫節;若完全跟時代走,會迷失方向。在不願只能守舊與不想被流行吞沒之間,音樂事奉者要走的,是一條窄路。
怎樣的詩歌能帶領人體認上帝的永恆、超越時空,不被歌單淘汰?另一方面,又當如何不效法這個世界,心意卻能更新而變化?(羅馬書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