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上祭壇8》
穿越表象 根紮重建
音契編輯室
經過多年籌備與施工,C教會大樓重建終於完成。同工精心策劃獻堂禮拜,雖然二十幾年前教會敬拜從唱聖詩換成現代音樂,取消唱詩班,轉型為敬拜團型態,但覺得如果能有詩班獻詩,以莊嚴隆重的合唱詩歌代表教會獻上感恩的祭,將會是整個獻堂禮拜中最精彩的節目。
四十幾人的詩班站上台,此一陣仗光看就令人激動。但當詩班一開口唱,不和諧的聲音取代了預期的感動。「我們教會詩班以前唱得很好聽啊!怎麼今天唱起來五音不全?」牧師低頭自忖:三分鐘的獻詩,每一句都出現走音……如果第二、三、四部走音,情有可原,畢竟不是主旋律,比較難抓音,加上練習時間又短;但是為什麼連第一部女高音也走音,而且有人竟然用吼的?唱到音樂最高潮時,也是走音最嚴重的時候……為什麼會這樣?
***
詩班需要常規練習與學習,不是短期內或臨時湊人就能唱得好聽,更不是人越多越好。現代詩歌只有單旋律,敬拜團員不論人數多寡,都唱同一聲部-主旋律。沒有和聲,不需要求音準,耳朵也就缺少磨練的機會。和聲,就是必須聽到別人的聲音,並把自己的聲音融進去。很久沒唱分部,詩班員單練自己聲部已感到吃力,四部一起時就更抓不到音。不習慣聽和聲的女高音,聽到別的聲部唱跟自己不同的音就慌亂,直覺反應便是唱得更大聲,一吼就走音。
從詩班走向敬拜團容易,從敬拜團走回詩班則很費力。練詩班與練敬拜團,方式不同,內容不同,注重的細節也不同。唱現代詩歌表達較自由,沒有音準、拍子與和聲的要求,不太需要管別人,自己覺得好就好。自由成習慣之後,回到以群體和聲為主的詩班,一切只能從頭開始:學看五線譜、發聲法、算拍子、唱四部、聽和聲,要費相當大的工夫,付出時間與學習的精力。C牧師突然想起,二十幾年前就是因為覺得詩班每星期練一兩個小時很耗時間,才改成唱現代詩歌,容易唱且不需花時間練……沒想到為了節省時間而取消詩班的結果,付出的代價卻是犧牲音樂品質。
注重音樂事奉的教會,其詩班的訓練從簡單的詩班獻詩曲、教會節日曲目、整套的復活節與聖誕節清唱劇,到難度較高的彌賽亞、以利亞神劇合唱曲。最初幾年的音樂基礎訓練的確需要花時間,但日積月累,數年後詩班員可打開歌譜就能唱分部,也從與信仰結合的音樂中得到靈命牧養。他們能唱,更會聽。
和聲在音樂裡有奇妙的作用,影響音樂的色彩、濃度與張力,強化樂句的語意,使音樂的表達更立體。詩班唱四部,就是操練和聲:和聲只能用聽的,學習把自己的聲音與別人融合成為一體。
和聲必有聲音的共鳴,了解聲音的發生原理才會有和聲。圓的聲音才會有共鳴。嘶吼的聲音向外呈爆裂狀,音不會準,更不會與別的聲音產生共鳴。
詩班事奉,不能只專注自己的聲音,必須想到他人,彼此融合為一個事奉群體;在這個以自我為主的時代,更需要操練聽到別人,與之共鳴。
既然大樓能重建,詩班也能重建。C牧師決定向同工傳遞負擔,重組詩班恢復常態獻詩,從扎實的基本訓練開始,期待教會音樂的品質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