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步上祭壇 2》 需要學習的事奉

【編輯室】

 有人建議教會鼓手參加訓練課程。「鼓打下去就有聲音了啊,為什麽需要上課?」H師母問道。

 K姊妹不久前開始加入教會詩班擔任伴奏。當她指出詩班唱錯的拍子,卻得到「我們又不是專業的」的回應,令她十分沮喪。

 S老師應牧師邀請擔任詩班指揮,才練習一次,牧師就告訴他不用再繼續了。因為詩班不習慣S老師對詩歌有所要求。

***

  教會的事奉,有些人人可參與,例如:帶位、分發週報、清掃;有些需要短期受訓,像插花、關懷;有的則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能,例如音控、指揮、司琴、樂手。專業知識與能力,需要長期培訓學習。事奉如果只有付出,沒有吸收、得到餵養,很容易枯竭。

  維持身體健康,需要新陳代謝;事奉上的學習會帶來更新,促進靈命良性循環,維持心靈健康。

  音樂事奉,正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事奉。

  人一開口,就在自我介紹,講話的語氣與用詞會露出自己的氣質水準、價值觀與看重的事。唱對音、拍子算對,是對作曲者最起碼的尊重。雖然每人開口都能唱歌,卻不一定悅耳。如何找到唱歌的共鳴、避免聲音沙啞、高音唱得上去、有支撐感、聲音不會發抖、音能唱準、氣能夠越來越長......這類的知識與技巧很難自己摸索,需要聲樂老師指導。指揮、司琴、樂手、鼓手更需要持續學習,從淺顯簡單的詩歌出發,一直到複雜的曲子。手是上帝精密的創造,手指的運轉需要關節與肌肉巧妙配合,如果不知訣竅,彈琴很容易受傷(雖有自學而成的例子,卻是少數,且僅限於彈奏簡易歌曲)。過程也許耗費很多年,須付出時間的代價,卻能越來越體會音樂的內涵與奧秘。詩歌的呈現,會顯露出基督徒對待上帝的心態,是敬畏謹慎,或馬虎隨便?

  要求是學習必然面對的階梯。為什麼我們不願意、甚至害怕要求?有人怕做不到,面子掛不住;有人覺得好累,唱歌本來就是輕鬆愉快的事情,何必練得氣喘吁吁?服事有心就好了嘛,何必要求那麼多? 所以…

   有心就好,不必要求?

   有心就好,不必盡力?

   有心就好,不必付上代價?

  翻遍聖經,找不到「有心就好」;倒是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馬太22:37、馬可12:30、路加10:27)。有人把寡婦奉獻的兩個小錢拿來當作「範例」,認為寡婦只奉獻一點點,耶穌還稱讚她呢!不。耶穌說「這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馬可12)。可見寡婦是全力以赴的奉獻。

  拜拜的人一定是把最好的獻上,深怕祭品不夠好,得罪他們的神明。音樂是祭品、是供物;上帝對祭品是有要求的。舊約民數記中記載上帝對祭品有詳細的要求,一五一十吩咐以色列人要照做,一點都不可以馬虎。為什麼?上帝不是看人的內心嗎?怎麼在民數記裡卻如此注重外在的祭品?

  環伺以色列的外邦人都拜偶像,只有以色列人信奉獨一真神;外邦人會看:以色列人口口聲聲說你們的上帝有多偉大,那你們怎麼對待你們的上帝?

  以色列人敬拜上帝、獻祭的方式,關係著上帝的榮耀。

  當人走進教會,可以從音樂感受到我們如何對待我們的神。事奉由內到外,從動機、心志、媒介、品質,樣樣重要。若你真正明白你所事奉的誰,你會盡心、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你會要求自己把最好的時間、精神、能力獻上,而且不再認為「有心就好」。

「藝術家若是沒有要求,不刻意追求完美,他根本就不是藝術家。」-《聖樂綜論III》增訂版

  另一方面,當具音樂專業背景的人指導詩班,須拿捏要求的分寸。有些詩班指揮要求長時間的練習,嚴格訓練唱準音算對拍,達不到標準就加以責罵。羅馬不是一天造成,音樂能力是積年累月的工夫,很難一次到位。若對藝術的執著過高,有時反而損壞了詩班員的奉獻心志,使他們畏懼練習,感受不到音樂的美好。音樂家先帶領詩班員成為愛樂者,持續培養詩班員對音樂的興趣,循循善誘,從簡單到複雜、容易到挑戰,漸進式選擇詩班獻詩曲,不斷給予詩班員鼓勵,總有一天能看到果實。

  在「有心就好」與「把最好的獻給主」之間,音樂事奉者,你在哪個位置?如果你已事奉多年,卻還停在「有心就好」,是否像長不大的嬰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