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 金希文
金希文生於台灣中部小鎮斗六,中學期間則是在日本接受教育,大學就讀美國Biola University,並在該校獲取鋼琴與作曲雙學位。之後則在Eastman School of Music攻讀作曲、鋼琴、指揮,取得該校作曲博士學位。金希文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第二十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Naxos先後發行兩張金希文作品專輯CD:2007【Formosa Seasons、Double Concerto】和2015【Symphony No. 3、大提琴協奏曲第一號】。其他金希文主要創作有:Symphony No. 4 【第四號交響曲】 1995; Violin Concerto No. 1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1997; Formosa Seasons for Solo Violin and Strings 【福爾摩沙的四季】 2000; 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Cello, and Orchestra 【雙重協奏曲】 2002; Violin Concerto No. 3 【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 2007; Opera Mackay─The Black Bearded Bible Man【黑鬚馬偕】 2005-2008; Piano Concerto No. 1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2009; Dancing in the Shadow of Time 【舞後無痕】for Soprano, Baritone, Chorus, and Orchestra 2010; The Streaming Memories 【流動的回憶】for Soprano, Baritone, Chorus, and Orchestra 2011; Triple Concerto 【三重協奏曲】2012。
國際樂評
Los Angeles Times
對金希文的評論為『作曲家 … 是位有自信的大師。』
The Boston Globe
樂評說金希文的作品『運航在高昂的情感和技巧上』。
The San Diego Union-Tribune
樂評認為金希文『明顯的擁有令人讚賞的天分,和看漲的聲譽』並認為其作品為『融合了犀利的活力與對絃樂音響有自信的駕馭能力』。
New York Sun
稱金希文的作品【風 時間碰撞的聲響】時說,『他的作品宛如一首詩,由不同的聲音在朗讀」。
The San Diego Union-Tribune
『雙協奏曲,刻下痕跡。』 Fanfare 金希文的雙協奏曲,是繼布拉姆斯之後,最好的雙協奏曲。
Fanfare
金希文的雙協奏曲,是繼布拉姆斯之後,最好的雙協奏曲。
Hoch dramatische Symphonik
(翻譯)1957年次的台灣作曲家金希文並不如同許多亞洲作曲家,致力將民族傳統素材帶進西方管弦樂的脈絡,而是朝著西方的典範寫出尖端現代的音樂。他捨棄"智識化"的做法而著重表達音樂的戲劇性內容。 2006所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即是很好的例子: 這份錄音裡噴發而出的能量為聽者留下了爆炸性的印象。兩個快板樂章 ‘Dreams trapped inside the mirror’ 與 ‘After great pain’的部分段落有著清晰的主題,詮釋者並不須特別著意猜測其內涵意旨。在楊文信與與呂紹嘉精湛的引導下,音樂自有其言說力量。
第三交響曲的各個樂章也都附有標題--- ‘Plunder’, ‘Dark Night’, ‘Upsurge’---高度的戲劇性在國家交響樂團的精采詮釋下,呈現了台灣的歷史,而慢板樂章更是留下了沉重的印記。
Washington Post
這首四個樂章的【雙協奏曲】是節奏、精緻複雜的音響、與情感的聲響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