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9音契人文樂篇-枯木逢春(一)

潘瑋(音契藝術企劃經理)

四歲開始習琴,因著上帝給予對音樂特殊的天賦、父母全力的支持以及對音樂的熱愛,9歲即考入北京中央音樂院,也開始了她一生的演奏道路。1985年,年僅14歲時,獲得波蘭維尼奧夫斯基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首獎;1994年,23歲,拿下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首獎;1999年,28歲,成為德國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最高獎和特別獎得主。

對一個9歲就離開家鄉湖南在北京生活的小女孩,音樂就是她生命的全部與陪伴。17歲到了美國,在自由國度繼續學習,追求內心所渴望的真善美。看似活在生命巔峰的音樂女孩,雖然在人們的掌聲中獲得成就感,但卻在演奏生涯遇到瓶頸,對世界產生疑惑,對人性的黑暗感到失望,這些是在音樂中無法解釋的,也無法在其中找到答案。一日,友人邀請她至教會,「歸家」這首詩歌,觸動了她,從此開啟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曾被義大利報紙下了個大標題寫著:「從來不會笑的中國女孩」,因著上帝的愛讓發自內心的喜樂展現出笑容。音樂學習路上,真的不容易,需要長時間每日不斷的練習,一直都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掙扎,必須堅持忍耐無數次不完美的練習才能達到完美的呈現。在上帝的家中,不需要流浪,不需要矜持,只需要當 神的兒女,享受那無條件的愛。(以上資料是參考遠東廣播《認識你真好》黃濱專訪)

鄭重介紹這位國際級的小提琴大師,黃濱,去年從美國回到中國,在北京中國音樂學院擔任管弦系主任,音契非常榮幸今年9/30人文樂篇能邀請黃濱教授一起演出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與貝多芬同是交響曲作曲家的布拉姆斯,自我要求嚴謹,在樂聖下備感壓力,一直有「不准落在貝多芬造詣之下」的陰影。在聆聽薩拉沙泰的流浪者之歌、與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貝多芬、莫札特、威爾第等人的作品後,布拉姆斯的協奏曲隨即在1878年陸續完成。有著扎實的交響曲形式下,樂團與獨奏互相抗衡、襯托,是交響曲形式的浪漫派作品。管弦樂法極好的他,成功地運用管樂與弦樂獨奏,在音色上呈現不同層次,營造多色彩的對話,讓整首有著別於一般協奏曲的濃密厚實。第一樂章展現田園風格的靜謐,第二樂章略帶悲戚的訴說故事,第三樂章匈牙利的活潑風味令人驚艷。

雖然在前人的壓力下,布拉姆斯依舊堅持自己的作曲手法,並深受大家喜愛,小提琴家們因此曲頗具挑戰性,爭先要求演出。我們是否也常如此,因著不論是想超越自己過往成就,或是抗拒活在別人的陰影下;其實,依著上帝給我們恩賜,且堅持並保持著熱情,相信必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這首由黃濱教授以生命的見證來詮釋自我掙扎後的豁然開朗,是再適合不過。其扎實的功力,透亮的音色,極佳的音樂性,與生俱來對音樂的敏銳,將帶給愛樂者充滿生命韌性且浪漫多情的布拉姆斯,請大家拭目以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