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樂事奉調音室 3.為何研究教會音樂?

為何研究教會音樂?

前兩期的討論歸納出四個研究教會音樂的理由。第一個相當實際:如果你想參與教會生活,不論身為牧師或音樂家,或其他任何才幹但要做音樂方面的決定,你都需要明白與音樂相關的原則。

第二個則「理論」得多:任何研究都會有所心得,即使開始的時候並不明顯;其實一開始並不需要實際操作。研究教會音樂就像爬山---這座山真的存在。教會音樂令人好奇的地方在於它牽涉的領域到底有多大,不同背景、受不同訓練的人都能從他們自身 的角度涉入教會音樂。教會音樂與文化息息相關,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發生在特定的時空,有其歷史、記憶、交流與軌道,曾經好幾次在不同時代極為動盪(像我們身處的時代),有些時候則比較平靜。文化的問題牽涉極度廣泛,歷史學者、音樂學者、社 會學者、哲學家與其他學者皆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研究。研究教會音樂就像其他富挑戰性的領域一樣,可以開闊人心。就本質來說,透過不同的文化、從各種音樂來體認人對上帝的認識,因此值得探索。

第三,參考以下引述《基督教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Christianity)的開頭:歷史上的基督教有許多面貌。愛荷華衛理公會單調的唱詩與重禮儀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唱詩;小農夫的禱告與義大利神父阿奎那的禱告;部落民族震天價響的敲擊音樂與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聖法蘭西斯神父的簡單與文藝復興時期教皇的華麗 ;退隱的修士與入世的神父或平信徒---他們都以某種方式與基督教信仰連結。

為什麼講基督教歷史的書一開頭提到這麼多跟音樂有關的例子?它提到基督教的十個「面貌」,至少五個暗示音樂,隱遁的修士以消極的方式暗示缺席(沒有記載)的音樂可能性。音樂經常像這樣以文字的方式來記載,因為音樂為許多事物提供了具代 表性的象徵。衛理公會的詩歌,加爾文信徒齊唱押韻的詩篇,路德會會眾的合唱,羅馬天主教詩班唱帕雷斯全(Palestrian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的經文歌,以及非洲信徒的打擊樂,以上都是神學與音樂在特定社群的化身。吟唱音樂的同時,信仰就進入這些社群的生命。人的信仰與生命在音樂中有血有肉地結合在一起。此特性就是為什麼音樂是會眾平安的來源或爭端的起 源,以及為什麼有些牧師指定某種形態的音樂、音樂家堅持他們選的音樂與會眾偏好某些詩歌。音樂對人的影響力非常強大。

研究教會音樂目的在客觀分析。當教會因為音樂感到困惑,研究將揭露連貫性,看到為什麼歷史記載與神學立場(theological position)會在音樂方面產生結果,或為什麼音樂的前提(presuppositions)與暗示的含意一開始的時候看不出來。也能看到為什麼有些神學與音樂的前提導致相反的結論,或沒有察覺出來某些事情實際上妨礙了基督徒的信仰。了解這些雖然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卻能提供洞 察力給想要解決問題的人。

第四,客觀研究教會音樂另一個目在為了能退一步冷靜觀察。音樂、<崇拜與神學的觀點牽涉到我們所有的人,談到這類議題時常不夠理性,引發情緒,包括有意識與潛意識的好惡,不論我們是牧師或平信徒、屬於哪個教派。

欲研究這類主題需要做好準備面對不理性的觀點。我們可能無法研究教會音樂這個大標題之下的每一項子題,但我們個人的喜好與否並不會否定某些事實。有些人對有些方面持否定態度,但其他人則是肯定的。如果準備好面對這種二分法,會比較有助 於我們面對未來。

此類研究讓我們有機會持客觀立場,暫緩做出情緒反應,不要急著制定策略,並多聽多觀察。想了解一項傳統,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身參與,並看是什麼原因阻礙它以及它引起哪些問題。音樂事奉者可設計教會音樂課程,參與者扮演教會音樂史上相關的 角色,然後請大家討論,就他們的立場公開對話。當幾個不同世紀的人交錯出現,總會浮現新的看法,像奧古斯丁、加爾文、馬丁路德、巴哈、John Rutter…等等。

教會音樂如同神學與教會本身,提出生與死的問題。我們是以有限的被造物來面對無限的造物主,其危險在於我們不只是研究與造物主有關的主題與客觀分析,而是我們會巧妙地轉移立場把自己假設成造物主,或至少認為自己有可能操控上帝,對此需 要小心謹慎象徵。上帝創造我們,我們與祂相連,願我們的敬拜因為學習研究而得到益處。

TOP